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实验室安全

氢气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日期:2022-03-31 来源:本站 访问量:25123次

 

 一、基本特性

1、标识

   中文名:氢;氢气

   英文名:Hydrogen

2、理化性质

   外观与形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等,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作火箭燃料

   熔点():-259.2           相对密度(水=1):0.07/-252(比水轻)

   沸点():-252.8           相对密度(空气=1):0.07   (比空气轻)

   饱和蒸汽压(KPa):13.33/-257.9

   溶解性: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临界温度():-240         临界压力(MPa):  1.30

   燃烧热(KJ/mol):241.0      最小引燃能量(mJ):0.019

二、危害特点

1、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易燃                                                建筑火险分级:甲

   闪点():<-50                                        爆炸下限(V%):4.1

   自燃温度():500(水平管侧)               爆炸上限(V%):74.1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引起燃烧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分解)产物:水

   稳定性: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光照

   聚合危害:不能发生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2、扩散性

   比空气轻,易向上扩散。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在很高的浓度时,由于正常氧分压的降低造成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可出现麻醉作用。

4、带电性

 三、救援要点

1、遵循疏散救人,划定区域,有序处置,确保安全的战术原则;

2、控制、消除一切可能引发爆炸的危险源;

3、严格控制进入现场人员,组织精干力量,做好安全防护和行动掩护;

4、正确选择行车路线、进攻方向和部署参战力量;

5、充分利用固定设施和采取工艺措施进行处置;

6、在上风、侧上风等安全区域内建立指挥部,利用通讯、广播等手段,保障调度指挥;

7、严密监视险情,果断采取进攻及撤离行动;

8、全面检查,彻底清理,消除隐患,做好移交。

 三、应急救援

1、防护措施

   (1)进入危险区,人员实施二级防护,并采取消防水枪掩护;

   (2)凡在现场参与处置人员,最低防护不得低于三级。                       

防护标准

级别

形式

防化服

防护服

防护面具

一级

全身

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全棉防静电的内外衣、手套、袜子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二级

全身

封闭式防化服

全棉防静电的内外衣、手套、袜子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三级

呼吸

简易防化服

战斗服

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2、堵漏

   (1)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2)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3)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4)根据泄漏情况,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堵漏方法

部位

形式

   

罐体

砂眼

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

孔洞


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

裂口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管道



砂眼

使用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

孔洞

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

裂口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阀门


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

法兰


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

3、输转

   1)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排空;

   2)转移较危险的瓶体。


(86)027-86589907

Add: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688号航海大楼七楼713室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 E-mail: itsc@whut.edu.cn

版权所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扫一扫,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