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新闻

【理工力量】科研不只是职业,更是梦想——记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亚敏的追梦之路

日期:2025-07-05 来源:本站 访问量:453次

引言

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青年学者:他深耕水路交通领域,以国际视野推动学科创新;他扎根三尺讲台,用热情点燃学生的科研梦想;他跨越山海,用科技力量为“一带一路”铺路架桥。他就是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亚敏。对他而言,科研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一场关乎理想与使命的远征。

一、航运青年的十年磨砺,步入世界科研舞台

2011年,黄亚敏从武汉理工大学海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攻读硕士学位。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条科研之路会将他带向更广阔的舞台——香港理工大学的交流经历让他初窥国际学术前沿,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公派留学则彻底打开了他的视野。在荷兰的五年里,他师从安全领域权威,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船舶智能航行技术,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并于2019年获得博士学位。

1751685334108206.jpg

归国后,黄亚敏迅速投入到新一代航运系统的研究中。他敏锐地把握到智能船舶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潜力,将研究重点放在船舶运动规划与控制、人机交互设计、交通态势建模与水路交通安全管控等方向。他带领团队以智能船舶为研究对象,针对船舶自主航行这一前沿问题展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设计并优化了面向人机交互的自主航行算法;提出了利用操纵空间度量碰撞风险的新方法;改进了传统智能航行算法;开发了面向人机共享决策的船舶自主避碰系统。这些成果为提升船舶智能化水平、促进有人系统与无人系统融合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船舶智能化不是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而是要实现人机协同,发挥各自优势。"黄亚敏解释道,"我们的研究特别注重人机交互设计,使系统既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又能与操作者保持良好沟通,确保航行安全。"

1751685371213687.jpg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黄亚敏及其团队开发的"水面无人艇多尺度运动规划与控制关键技术"已获得实际应用,并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截至2023年,他已累计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包括1篇ESI高被引论文;出版专著1本,编著论文集2部,参编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这些丰硕的成果使他在2023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二、用激情点燃讲台,做梦想的“引路人”

1. 创新教学:让知识“活”起来

“如何模拟水上交通流及交通系统?”“如何找到全局最优解”——在黄亚敏的课堂上,抽象的理论总与前沿实践紧密结合。入职以来,他参与了多门新课程的建设,从《最优化导论》到《智能航海算法设计》,再到《水路交通系统控制》;他主导建设的《极地环境与数值模拟》课程,联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院士团队,通过极地环境数值模拟和极地航行案例,让学生直面全球性挑战。一名学生感慨:“黄老师的课像一场探险,总让人迫不及待想参与其中。”

2. 跨越国界的教育使者

在国际化教学方面,黄亚敏有着独特优势。2018-2022年,他连续四年受邀参加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Transport Safety》的授课,与Papadimitriou博士、van Gelder教授等共同担任讲师,负责讲授水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风险量化评价方法等内容。2022年,在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他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Anna Rutgersson院士团队合作,开设《极地环境与数值模拟》课程,聚焦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环境变化与数值模拟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前沿的跨学科视角。

2024年5月,黄亚敏作为特邀专家参与了由中国船级社承办的"船舶检验技术管理国际培训班"。这次培训面向"一带一路"沿线9个国家的16名学员,黄亚敏用流利的英文系统地讲授了《新技术对未来海事发展的影响》,并参与武汉阳逻港码头的实践活动,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事技术交流做出了贡献。为此,中国船级社武汉培训中心特地发来感谢信,感谢黄亚敏等特邀专家以专业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为培训班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增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友谊,展现了武汉理工大学教职人员的风采。

1751685443754987.jpg

1751685509415660.jpg

3. 高中生实验室里的“科学引路人”

黄亚敏的育人工作不仅限于大学校园。2024年,他参与了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绿色智能交通实验室"的组建工作。2025年,以共建课程《绿色智慧交通技术创新实践》为契机,他将绿色智能船舶的科普教学带入了高中课堂。

1751685557518835.jpg

在这次科普活动中,黄亚敏邀请高中师生走进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科普基地,从航海历史到现代智能交通,通过互动体验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在学校船池实验室,他生动讲解了船舶控制器的实现原理,通过互动实验展示不同参数下船舶运动控制性能的变化,使抽象的自动控制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1751685583149564.jpg

"青少年是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非常重要。"黄亚敏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三、倾心育人,打造有温度的科研团队

黄亚敏特别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2020年以来,他担任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协会指导教师,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提升实践技能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社团活动中,黄亚敏充分利用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邀请智能交通、自动化控制、智能船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前沿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在社团指导中,他倡导“以赛促学、以老带新”,组织高年级学生编写《Python学习指南》、《Solidworks学习指南》,形成了系统的学习资源。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工科学生更需要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黄亚敏强调,"我们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项目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方面,黄亚敏先后指导三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国家级、省级各1项;指导本科生团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奖项7项。他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机共融下船舶自主避碰技术研究",组织跨学院本科生团队,以"面向船舶智能航行的触觉反馈操纵杆系统设计"为主题开展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团队完成的"'明眸智航'基于力反馈的船舶远程驾驶操纵杆系统"荣获"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二等奖。”

四、桥梁与纽带,推动国际合作的实践者

黄亚敏的科研工作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回国后,他积极推动武汉理工大学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成为学校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

2019年以来,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欧盟H2020 Safe mode项目"海事领域案例研究和未来场景展望"课题。他及团队提出的"远程驾驶船舶驾控人员测试与评价"案例获得了课题参与各方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参与了教育部、科技部"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邀请荷兰、葡萄牙、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多位知名学者来校/线上开展研讨。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黄亚敏担任ICTIS、MSSS等国际会议分论坛主席;受邀在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大学做学术报告;组织多场国际学术讲座;联合德国奥登堡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组织期刊专栏。他还受邀担任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委员,体现了国际同行对他学术造诣的认可。

1751685643207106.jpg

2021年,黄亚敏作为骨干力量参与第五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会议,并积极推动由武汉理工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校发起的"船舶智能与自主航行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这一平台将持续促进全球范围内智能航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科学无国界,特别是在航运这样的全球化领域。"黄亚敏表示,"通过国际合作,我们能够整合全球智慧,共同应对航运安全与智能化面临的挑战。"

1751685677205665.jpg

结语:梦想就像航程,永在路上

从青涩学子到青年科学家,从安静的实验室到广阔的国际舞台,黄亚敏执着前行,用心诠释“科研是理想的承载”。他始终坚信,通往梦想的旅途可能遥远,但只要有热情、有责任、有创新精神,无论身处何地、走到何时,总有新的起点和更美远方在等待着他和同路人。

(供稿:交通系统与环境研究所  审核:谭湘平)

(86)027-86589907

Add: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688号航海大楼七楼713室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 E-mail: itsc@whut.edu.cn

版权所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扫一扫,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