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新闻

【理工力量】李杏柏:退而不休燃余热,科研报国护航路

日期:2025-07-04 来源:本站 访问量:313次

他如同一块历久弥坚的磐石,牢牢扎根在科研攻关的最前沿;又如一股不竭的暖流,以“春泥护花”的深情,滋养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他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李杏柏。从长江黄金水道船舶监控的技术革新,到杭州湾海域风电场“盲区”的科技攻坚,他用一项项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科研成果,默默践行着“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铮铮誓言。

1751630727188257.jpg

退而不休,科研战线上的“常青树”

多年前李杏柏老师本可开启含饴弄孙的悠闲退休生活,然而,出于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对中心发展的责任感,以及对水上交通安全未竟使命的牵挂,他选择了“退而不休”,欣然接受了中心的返聘邀请,决心将毕生所学和经验,继续奉献给这片培育他的沃土。

李杏柏老师凭借在航运、海事领域数十载积累的深厚专业功底和广泛人脉资源,积极奔走于各大航运企业和海事部门之间,为中心争取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科研项目,源源不断地注入发展活力。这些项目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更成为连接产学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纽带。

返聘期间,李杏柏老师主导或协调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课题:长航重庆公司5000吨集装箱船(重庆至上海航区)实时监控研究;重庆东江公司凯娅豪华邮轮(重庆至上海航区)能耗系统实测研究;长航南京油运新平江5000吨油轮(南京至重庆航区)货油液位、压力、温度远程监控系统开发;武汉航段连续桥区船舶避碰监控项目研究;海事趸船的船用太阳能光伏供电及实时监管系统……这些项目无不面临巨大挑战——在营运船舶上加装测试设备,安全风险极高。李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执着的精神,无数次沟通、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协作单位信任,成功完成改造。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意义远不止于项目本身。它们为中心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和行业声誉,为后续申报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期支撑和示范案例。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直接支撑了中心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的获得,为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千日夜磨一剑,滩浒岛上铸“天眼”

2019年,长期致力于水上交通安全监控研究的李杏柏老师和所在团队发现:杭州湾华能嘉兴2 号、浙能嵊泗2 号海上风电场建设运营,对上海海事局VTS 雷达信号造成显著遮挡,影响范围与邻近承担危化品运输任务的漕泾东、西航道宽度相近,形成严重的雷达监控盲区,对航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必须增设补盲设备,确保危化品运输航道安全。”基于详实的VTS信号模拟分析与多次实地实测数据,团队向相关方提出了专业建议。然而,推动一个投资近3000万元的补盲雷达站项目从构想走向现实,其复杂性与挑战远超技术范畴,涉及多方协调与模式创新。

2017-2019年间,交通运输部曾规划在滩浒山设立雷达站,后因选址协调问题搁浅,改址金山化工区竹港。李杏柏老师和团队并未放弃滩浒山方案的科学性判断。应上海海事局基建装备处请求,团队垫资20余万元,在目标海域关键点位进行了三次严谨的实地信号测试。测试数据形成有力证据:竹港点位距离目标航道过远,且受限于35米铁塔高度,其实际探测能力仅约8海里,信号衰减严重,完全无法满足30海里的监管覆盖要求。这份基于科学实测的报告,为重启滩浒山建站论证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项目建设中,团队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责任感。2022年底在疫情防控期间,团队克服物流、人员等难题,一周内完成设备安装调试;2023年7月滩浒岛补盲雷达数据稳定接入系统,两路互为备份的传输链路运行稳定,显著提升了相关航道船舶动态监管能力,为上海海域水上交通安全提供了可靠科技保障,系统运行至今状态良好。滩浒山补盲雷达站合同最终额2957万元,其中直接研究费用达1280万元,是武汉理工大学承接的科研项目中,唯一同时达到研究费用超千万、合同额近三千万元级别的横向科研项目。这组数据,是李杏柏老师团队历时近三年倾注心血与智慧的有力证明。

2024年2月28日,项目验收评审会在上海洋山港海事局召开。由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一致认为项目达到了合同约定的建设目标,资料完整、数据翔实,补盲雷达的建设对提升风电场水域船舶航行安全监管效能具有显著价值。评审专家提出的优化建议,项目组已在最终报告中完成修订完善。交通运输部上海海事局专程发来的感谢信及赠送的锦旗,是对李杏柏团队卓越贡献和专业精神的最高褒奖,也表达了对未来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水平的殷切期望。

1751630770823391.jpg

图1 上海海事局就该项目发来感谢信并赠送锦旗

担当传承,薪火相传的“护航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杏柏老师在中心工作期间,不仅用科研成果书写了辉煌,更用言传身教诠释着武汉理工大学“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在李杏柏看来,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他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积累的工程经验、研究方法、行业人脉等传授给中心的年轻教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年轻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成功迈入科研前沿。“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经历过的情景,记忆犹新,没有丝毫的陌生,这可能是我热爱科研工作的原因,对过去的工作过目不忘,对过去取得的成绩格外珍惜”。这是李杏柏对自己在中心20年工作生涯最完美的诠释。李杏柏更是有意识地组建了“老、中、青”结合的项目组,既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也为后续的持续运行、维护以及新项目的承接储备了人才梯队,实现了科研与育人的无缝衔接。

李杏柏老师不仅是科研带头人,也是推动中心与外部广泛合作的积极践行者。他深知重大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各方的精诚协作。在接待滩浒山补盲雷达项目合作单位领导的考察交流会上,他详细汇报项目进展,共同研讨验收准备和后期运维大计。会后,还精心组织来宾前往宜昌三峡通航管理局,参观中心协助开发的海事监管系统,拓展合作视野,为未来更深入的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1751630992773429.jpg

图2 李杏柏老师团队接待滩浒山补盲雷达项目合作单位领导

滩浒山雷达站虽已建成投运,但李杏柏老师深知为期20年的运营期保障任务艰巨。在严新平院士及校领导的明确指示下,李杏柏老师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秉持“认真负责到底”的信念,积极协调各方,寻求解决方案应对运营期的经费挑战。他们已建议建立更灵活的维护费用实报实销机制,并持续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根据严新平院士及校相关领导的指示,对此项目要认真负责到底,发挥补盲雷达的作用,确保金山海域航道通航安全,继续为上海海事局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这份写在情况报告中的承诺,重若千钧,是李杏柏老师对事业、对承诺最郑重的回答。

回望李杏柏老师的科研生涯,是一条与国家需求、行业发展紧密交织的奋斗轨迹。从早年操办木兰山水上基地,成功向交通部申请360万建设资金;到2008年深度介入长江航运集团建造45000吨级“幸海”“福海”两艘教学实习船项目,再到如今指挥若定、建成投运滩浒山守护海疆的“天眼”,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李杏柏老师无愧于“科技工作者”这个光荣的称号。他用退而不休的执着、攻坚克难的勇气、甘为人梯的情怀和负责到底的担当,书写了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历久弥坚、鞠躬尽瘁”的最美华章。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何种年龄,都牢牢铆在国家水上交通事业最需要的地方;更似一抹绚烂的晚霞,以无私的奉献将余晖洒满后来者的征途,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撰稿:万程鹏  审核:谭湘平)

(86)027-86589907

Add: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688号航海大楼七楼713室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 E-mail: itsc@whut.edu.cn

版权所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扫一扫,联系我们